【第四十三期】台宣

2015-12-10 

思想性、艺术性、可听性的有机结合
——评南昌广播电视台荣获金奖广播剧《我爷爷是志愿军》
文/浩 敏


2015年10月17日,南昌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广播剧《我爷爷是志愿军》荣获由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颁发的广播剧类创优金奖。
广播剧《我爷爷是志愿军》是以志愿军老战士罗木根的命运遭际为主线,充分运用广播剧跨越时空的艺术特色,在跌宕起伏又高度浓缩的矛盾冲突中构筑多姿多彩的声音世界,特别是罗木根几十年如一日,甚至在遭受不公正对待时仍不忘班长嘱托,忍辱负重抚养烈士遗孤,到晚年仍深深牵挂着长眠在异国他乡的烈士英灵的坚守精神,更是令人动容、催人泪下。
该剧选材巧妙、主题重大、录制精巧、艺术性强、直面历史、内涵丰富。剧中触摸历史余温,敢于直面现实,不回避不渲染。作品充分调动各种声音元素,通过想象与审美,使听众获得情感上的振动和心灵上的共鸣。
广播剧《我爷爷是志愿军》自2015年8月在南昌广播电视台广播各频率隆重播出以来,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随后该剧在全国多地广播节目中推出反响强烈。
60多年前,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这一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改变了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为中国赢得几十年的和平建设时间。以这场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以2014年3月28日我国首次大规模接收牺牲在韩国境内的志愿军遗骸为由头,南昌广播电视台制作了广播剧《我爷爷是志愿军》。


《我爷爷是志愿军》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情怀。“我爷爷”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弹尽粮绝晕倒在冰天雪地中被俘后,又在战俘营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敌人威逼利诱,在他胸前刺上“反共救国”四字,企图胁迫他去台湾。在志愿军战俘甄别遣返时,“我爷爷”毅然用事先准备的锋利石片,猛然铲刮掉胸前被刺的字,表达了他“死也要回大陆”的坚强决心。面对胸前鲜血淋漓的“我爷爷”,联合国官员表示敬意,美国裁判官引用他们将军的话感叹“遇到了最强硬的对手”!被遣返前夕,“我爷爷”和战友们因陋就简,用罐头盒子的铁皮剪成五角星,用担架杆子制成旗杆,用红药水将防水雨布染红,制作出一面特殊的五星红旗。返国时,他们高举并护卫着这面国旗跨过鸭绿江,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怀抱。
《我爷爷是志愿军》闪烁着战友情、同志爱、人性美的光辉。在战场上,“我爷爷”等志愿军战士一往无前,不怕牺牲,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自己慷慨赴死。他们重情义,讲诚信,一诺千金。为了完成战友照看家人的嘱托,“我爷爷”回归故里后,悉心照顾烈士的遗孀,并把烈士的遗孤抚养成人;为了完成战友把自己带回家的嘱托,“我爷爷”不仅精心保存烈士的遗物,还在家乡的烈士陵园为战友建起衣冠冢,勒石树碑,不时祭扫,且在耄耋之年还念念不忘要去东北的志愿军烈士陵园,去昔日的朝鲜战场看望战友,祭奠英灵。
《我爷爷是志愿军》充满着远离战争、向往和平的期盼。这部广播剧没有过多描述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场面,渲染所谓的“暴力美学”,或者控诉战争的罪行,而是着重反映战争如何改变了人们的命运,影响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是那样久远,以至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有关那场战争的记忆还在亲历者及其后代的心头萦回,挥之不去。“我爷爷”郑重地把那个装有几件与他参战和被俘遣返有关实物的樟木箱交给后人,这不仅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也寄寓着他对人类未来的向往:热爱生活,珍惜和平。
广播剧是声音的艺术、立体的艺术、形象的艺术。《我爷爷是志愿军》在有限的场景和人物中,运用对话和解说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借助音乐和音响效果烘托环境、营造气氛,充分调动听众的想象力,使人仅闻其声,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这部广播剧采用多种表现手法,穿插梦境、回忆、伏笔、悬念、矛盾冲突,根据剧情需要在时空上自由转换。剧中对小樟木箱、锋利的片石、有弹洞的搪瓷缸、战友的遗像和衣冠冢,还有做国旗用的铁皮五角星、防水雨布等这些在文学上属于意象、在戏剧中属于道具的运用,以及“我爷爷”在甄别遣返时愤然刮掉胸前的字迹,与志愿军战俘一道做国旗、举国旗、护国旗返回祖国等细节的刻画,撼人心魄,荡气回肠。在谋篇布局上,该剧虚实结合,重点突出,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我爷爷是志愿军》在充分把握广播剧的基本特征和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用广播文艺的形式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它把思想性、艺术性和可听性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给人以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