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期】关注

2015-12-10 

户口的魅力还有多大?

文/本报记者   朱可

 
    户口曾经在许多人的心中,是一生追逐的目标,因为它是一种比其他证件更有价值的“金不换”证件。在城里的各种优惠、补贴、福利、入托、就业、上学、转干、住房等等,无一不和户口联系在一起。为了这一本比工作证、学生证、荣誉证、代表证……更为重要的“第一证件”,有的人绞尽脑汁,使出浑身的解数,调动层层关系网,有的人则背井离乡,别妻离子,只为了取得这“小本本”。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户籍制度

    1950年,在第一次全国治安行政工作会议上,公安部部长罗瑞卿作总结报告时说:“户籍工作是一项巨大的工作,做好了,对于我们保护人民利益,发现和控制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活动均有好处,并可得到很多供国家施政参考的有价值的资料。户籍工作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保障人民的自由,对人民要宽,给以合法的最大方便。对敌人要加以限制,使之不能乱说乱动,一言一行皆在我掌握之中。”这次会议决定,先在城市建立新的户籍制度。


新中国第一部户口管理条例出台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比较自由,实行迁徙证制度,对在城市有生存基础的居民都准予入户。1951年7月16日,公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户口管理条例——《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该《条例》基本统一了全国城市的户口登记制度。1958年1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

改革开放之前户口的重要性

    从秦朝到新中国成立前,户口这个制度一直存在于中国的社会结构中,但没有城市和农村的差别,为了工作和土地,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在城乡之间迁入和迁出。解放初期,在城市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煤炭、电力短缺,需要更为严格的办法来管理人口及其迁移。1951年公安部颁布了建立城市人口户籍制度的规定,试图解决失业和饥饿。当时全国各地对粮食的需求大于供给,出现买粮需凭有效证件于是户口便应运而生。根本性的转变是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统购统销”,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于严格的户籍管理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农村人口不可能像今天这样自由进城打工,因为每月供给的粮票、油票只有城市人口才有,没有城市户口的身份,就拿不到这些票证,因此当时的农民如果离开了土地甚至都无法生存。这种情况,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慢慢地得到改善。随着改革开放,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商品市场开始活跃,拥有“农业户口”的农民才得以自由进入城市打工。
其实,这种城乡二元分割的户口管理方式,在起初启用这种制度的时候,也的确起到了稳定社会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后来,户口本又衍生出了各种福利的不同。比如,拥有城市户口的子女可以接替父母的岗位参加工作,有工作就可以有医保,分房等。当时的农村户口人员除非是你考上大学或是参军转业,才有可能将农村户口改为“非农业户口”,否则就只能种地。当时还有一种规定,那就是子女户口只能随母亲。当时城市户口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及福利,也惹得农村户口的人很是眼红,于是跳出“农”门,就成了当时许多农村人毕生的愿望。


新型户籍制度改革,居民身份证出现

    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政府积极支持有经营能力和有技术专长的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公安部门应准予其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人口,口粮自理。”通知中,农民只能进入县级以下的集镇谋生,特别提到“口粮自理”。因此,在那段时期,我国的人口统计中还存在“自理口粮人口”的称谓。
    1985年7月,《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的出台标志着城市暂住人口管理制度走向健全,同年9月,作为人口管理现代化基础的居民身份证制度颁布实施。第一代农民工就是80年代末出现。第一代农民工开始在城市扎根,但他们结婚、生子,教育、医疗问题、劳动权益问题随之而来。
    1997年6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出台,规定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1998年7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意见的通知》让户籍制度进一步松动。根据此通知,新生婴儿随父落户、夫妻分居、老人投靠子女以及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房、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准予落户。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户籍制度走到这一步,可以说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各有千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农村户口还有后来居上的优势。


户籍管理越来越合理化

    改革开放后,户籍制度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市场经济调控下,没有人口的流动,就没有优良资源的重组,于是有了农民工进城,有了城市间人口的大量流动,人们凭着身份证便可以走遍天下。
 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规定:农村人口可以进入县以下城镇落户,设区市如有稳定工作,居住三年以上,也可以落户,但对副省级以上及大城市仍然没有放开。于是,在统计上就出现了两种人口,一种叫户籍人口,农村人口大约有9亿多,一种叫常住人口,农村人口大约是6亿多,这就等于是城乡人口各占一半,城市化率达到了50%。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户籍制度改革走过几十年后,终于有了实质进展。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户籍政策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了城乡歧视,恢复了户口登记的本来功能。农民依法办居住证后,可享有同等的待遇,特别是公共服务领域,一改过去不成体系、不统一、参差不齐的情况。在将来,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变革,也必将出台更为合理化的人口管理制度。不管怎么说,户口制度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环境中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相当积极而巨大的作用。相信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户口回归到其最基本最原始的功能只是时间问题。

大城市的担忧

户籍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无可抵挡,不过长期居住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人,难免还是会有疑虑,今后城市会不会越来越拥挤,目前的教育、医疗、社保资源会不会受到影响。
对此,其实不用太过担心。一方面,此次户籍改革态度坚定,贴近现实。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有的人口已经接近容纳极限,就现实而言很难大幅度放开。政府也明确提出,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今后特大城市将实施积分落户制度,而且主要由各个城市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也就是要考虑城市自身的承受力。
另一方面,实施积分落户制度后,有利于引导人口合理流动。高素质人才的引入,对城市经济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评估自身很难落户,也会出现离开大城市的情况。
上海、广州等城市已施行积分入户政策多年,不会有太大的调整,人口规模也不会有太大变化。具体到城市居民个体身上,基本的教育、医疗、社保资源不会受到影响,但对于优质资源的竞争,肯定会更加激烈。大城市的人,要努力哦。


为什么大家开始喜欢农村户口?

其实到底是城里户口还是农村户口,本身并不存在着什么区别,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能享受到真正的实惠才是硬道理。现在大家对于农村户口情有独钟,主要是以下原因导致:
拥有承包地和宅基地:在农村,很多农民可在自家宅基地建房。承包地、宅基地、林地,国家又给予了各种各样的补贴,还有城乡结合部的的土地升值空间大。征地补偿 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按规定要给予一定的补偿,而且就目前来看,补偿款正在逐步上升,这导致农村户口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买房、建房:农民到城市买房后基本可以享受同等待遇,但城市居民到农村买房却得不到法律保护。
大病保险和新农合:新农合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大病保险对患大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报销,针对参与新农合的农民报销比例不低于50%。新农合人均筹资政府给与一定补助。
养老保险: 有些地方的农村户口,凡男45岁以上、女40岁以上者,都可以买养老保险,保费政府出一部分,有的村里还出一部分,自己出一部分。因此,现在的农村户口只要出很少一部分钱,男的到60岁,女的到55岁,每月就可以领到一定的养老金,虽说金额相对于城市退休工资来说要低一些,但在农村消费也要低很多。相反,非农业户口的人如果没有工作,就必须全部由自己购买养老保险。
 生育:在二胎政策没有放开前,如果夫妻双方均属农业人口,第一胎是女孩的若干时间后可以生二胎。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和二女户家庭享受国家补助。


四位居民的户口迁移

◎户口还是挂在农村好

    今年28岁的袁飞军是丰城人,从出生到现在,户口一直都在丰城的农村。考虑到现在农村户口还有一定优势,袁飞军说他暂时还不想将户口转移到城市里去。
  袁飞军认为,农村户口有优势,“我现在也能享受医保和社保,城市户口居民虽然有社保,但工作不稳定。即使在城里有固定工作,还是不想转。按照现行的相关法律,农村房屋遭到拆迁,户主将获得一定数额的拆迁补偿款。如果我转出去后遇上拆迁就划不来了。现在好多户口出来了的人户口想回到村里都回不去了,很多在城里务工的人在城里买了房子,户口也还是在农村”。袁飞军说。

◎我需要一个城里户口

来南昌务工近6年姜武军夫妻,今年终于将户口迁到了南昌。姜武军江西农大毕业后在深圳打了一年工,后来因为结婚回到了家乡。6年前姜武军考上了南昌市某设计院,夫妻二人便一起来到了南昌生活。对于户口问题,两人起初还是没有什么概念,直到儿子面临上学时,才开始为户口的问题烦恼。后来在父母的帮助下,两人于今年3月份在青山湖区买下了一套二居室,户口也从宜春迁到了南昌,儿子也于9月份,顺利的进入到南大附小学习。姜武军说:“像我们这样的年青人出来了,基本上就不太可能会回农村,户口如果一直在老家,就不方便了。不管怎么说,我觉得户口还是挺大的一个问题”。


◎三次户口迁移,都是学习、工作原因

    33岁的朱小静把户口从南昌县农村迁到了城市,想迁回户口却回不去了。朱小静已经历过三次户口迁移,现在因为工作变动,可能面临着第四次户口迁移。
  朱小静说:“考上大学后,必须转户口,当从爸爸的户口本上撤下自己名字的那一页,户口落到了大学时,是我第一次迁户口。毕业后,我想落到我爸爸的户口上,但没有成功。”朱小静回忆,她和绝大多数大学生一样,全部“被迫”从农村户口变成了非农业户口,毕业后档案进入了人才交流中心,户口在大院派出所里挂着。
  第三次迁户口,是朱小静结婚后将自己的户口迁移到了南昌市上海路的家。眼下,又因为工作调动的原因,全家可能都将去武汉工作生活,朱小 静说:“孩子也将到那边读书,我可能会在武汉买房,将户口转到那边去。如果允许我选择,我肯定还是想回到我爸爸的户口上去,我觉得自己就是那里出生、长大的,我希望户口在那里。”

◎在农村有田有山有宅基地,还有补助和社保

  38岁的黄晓勇是荷湖人,上大学前,他的户口是农村户口,毕业后,他想办法将户籍转回到农村。“从没想过转到城里。我在农村有田有山有宅基地,还有补助、社保。虽说我现在在南昌买了房,但我只是将我爱人的户口迁过来了,现在的政策比较好,如果我想把户口迁过来,随时都可以。”他表示,村里的地,他可以种果树、种菜,退休后,还可以在村里建房,所以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不会把户口转到城里来。 

国外的户籍

 美国:实行的是“出生死亡登记大纲”。因为实行“户口登记”美国法律通不过,美国法律认为这样侵犯人权,故只进行公民出生、死亡登记,平时公民可以自由迁移、移民。但公民迁移和移居某地,其生活状态必须符合该城市卫生及相关法律规定,如有一定的住房面积,有稳定的收入能呆在该地,否则,有关部门将出面予以法律制裁。
法国:户籍管理内容十分详尽,不仅有公民出生年月、性别、单双胞胎等内容,而且还有其父母的职业、经济收入、国籍、宗教信仰等相关内容。法国人的户籍信息与他们的就医、存款等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一旦变动,意味着整个生活将发生较大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跨地区的人口流动——不论是城里人下乡,还是农村人进城,法国政府都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行政措施,只要本人愿意,到哪儿扎根都没有人拦着。搬家的话,只需通知以前的社会保险机构,将其个人资料转到新住址所在地的相应机构即可。
日本:实行的是“户口随人走”的制度,它以家庭为单位标明每个人的身份、夫妻关系、父子关系等。孩子在20岁的法定成人之前,无权独立设立自己的户籍,一旦成人,完全自由。但是日本最常用的户籍文本称为“住民票”,它以每个人的居住地为基础设立,标有此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性别、与户主的关系等。日本的住民票是完全随着住址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