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期】聚焦

2015-12-10 

3小时内被告知用了23G流量  “天价流量费”纠纷频发

手机流量安全如何捍卫?


    你的手机流量安全吗?近期,几宗关于手机流量的纠纷见诸新闻客户端,“流量偷跑”已经成为通信行业的热门词汇,刺激着每一个手机用户的神经。
    从“我是马甲马老师”的出国流量偷跑乌龙事件,到近期有手机用户3小时用掉23G流量,再到一用户1天跑1G流量等新闻,引发了手机用户对流量安全的担忧。
    手机流量是怎么“跑掉”的?用户该怎样防止“流量偷跑”?


事件:3小时内被告知用了23G流量

    手机“偷流量”事件近日频频被曝光。广东顺德一位消费者近日投诉称,自己的手机放在抽屉里充电,不料在3小时内被告知用了23G流量,必须补缴1100多元上网费。中国电信技术人员与手机厂商工程师调查后确认,异常流量是由于用户使用手机内某款应用软件重复下载大流量文件所致。
    近日,泸州市民刘先生也爆料称,其手机一夜之间莫名其妙被扣1100多元流量费,且还得不到具体明细查询,这让自己相当苦恼烦闷。

哪些情况易出现“流量偷跑”?

    1.手机病毒频“作案”
    今年8月份,一款手机木马病毒“流量僵尸”感染44万部手机,中招者每次解锁手机都会导致木马疯狂耗费流量,日耗流量可超百兆。无独有偶,9月份,一款名为“幽灵推”的安卓病毒席卷全球。手机中毒后,会不断下载病毒推广的应用,并会强行关掉WiFi,直接使用3G/4G通信网络,大量消耗用户流量。
    根据某门户网站的手机安全报告显示,手机病毒是盗取手机流量的“真凶”之一,2015年上半年,在Android病毒类型中,资费消耗类病毒比例最大,占比达到79.18%,排名第一。
    上述手机病毒被二次打包到一些热门应用中,偷偷在后台启动,然后私自下载其他应用、弹出广告或者推广病毒牟利。在这个过程中,手机用户的流量或话费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大量消耗。
    近日,工信部组织对40家手机应用商店的应用软件进行技术检测,发现不良软件35款。其中有的应用软件会违规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用以牟利;有的会通过强制或诱导用户安装本不需要的应用,造成用户的流量损失;还有的会在后台执行“吸费”程序,自动发送短信触发扣费,拦截运营商扣费提醒,让用户不知不觉遭受经济损失。
    于是用户认为自己没有使用流量,而运营商的网络上却实实在在跑着流量的情况时有发生,也因此产生很多“流量”纠纷。
    2.不明网址也“偷”流量
    近期广东曾出现过有手机病毒凌晨4点偷跑一广东移动用户流量,在此过程中,运营商的流量消费保护机制及时生效,连续地向客户发送了54条流量提醒短信,但因事发凌晨,客户未能察觉。后来得益于“流量封顶”机制及时生效,将流量费限定在500元,有效避免了“天价流量费”。
    实际上,为了防范“偷吃”流量的手机病毒,运营商纷纷推出了流量保障机制,避免用户的流量损失,如上述广东移动的“流量封顶”和异常流量提醒服务,有效地减少了用户的经济损失。
    同时,用户也要养成良好的手机上网习惯,对一些不明地址的手机视频要谨慎点击。近日就出现过一佛山移动用户对手机20分钟内跑掉了近900M流量有疑虑,向10086查证,在获得客户授权的情况下,佛山移动调取了客户上网相关数据,发现手机在该时间段曾通过微信链接登录某视频网站,短时间内产生了933M流量,流量计费准确无误。收到客服人员的核查情况反馈之后,客户回忆确认曾在该时间段通过微信群接收了流量较大的视频。
    用户在接收到与微信内容相关的视频网址链接或二维码时,不要随便点击或扫描,除了要小心微信视频木马外,也要警惕借助二维码捆绑木马的手段。个人用户一定要将私密信息妥善保存,不要随意通过社交软件进行传播。


分析:手机APP为何“偷流量”?

    无利不起早,是谁闲着没事编个软件“偷流量”?目前,运营商一般不会和APP软件商达成流量分成协议。在这种背景下,谁是偷流量的“沉默窃贼”?偷流量谋利的猫腻又隐藏在哪里?一位资深技术人员解释:除了技术缺陷,有些手机生产商和软件供应商通过控制后台,用技术手段提高广告点击率,甚至伪装用户数,将一个ID伪装成多个ID,用消费者的钱骗取投资人的钱,“以钱套钱”。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市场快速发展,各种APP蜂拥上市,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愉悦的同时,也频频出现各种消费陷阱。一般情况下,黑手都是装在手机上的恶意应用软件。除了部分用户自主安装的软件偷流量之外,一些用不着却卸载不了的手机预装软件、恶意软件等,常常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运行,既有可能偷消费者的相关信息,又有可能偷消费者的流量、坑消费者的钱。
    对于偷流量的“沉默窃贼”,消费者或是忍气吞声,将窃贼软件卸载了事,或是四处投诉、到处碰壁最终不了了之,究其原因,多是因为涉案金额较小,或消费者耗不起时间。事实上,这种偷流量、偷信息的“沉默窃贼”,对消费者利益损害面很大,实施者有可能获利不菲,亟待引起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
    当前,针对移动智能终端各种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规范设定手机软件的技术标准和门槛,堵塞恶意软件进入手机的通道,推动清除霸王条款,解决手机预装软件无法自由卸载的问题;另一方面,应加大对软件应用商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发现一起重罚一起,让偷流量的“沉默窃贼”付出沉重代价。

提醒: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智能机加速普及的时代,手机病毒成为危害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毒瘤之一,不但造成了经济损失,更危害到了个人的信息安全。为防范手机病毒,保护自己的流量,请尽量做到:
    1.退出智能手机上的应用软件时,尽量使用软件菜单中自带的“退出”选项,而不是简单地退出操作界面;
    2.定期清理后台运行程序。按照所使用智能手机的操作方法,进入任务管理器,找到已使用完毕、但仍在后台运行的应用程序,强制停止该应用程序、以保证完全退出;
    3.在各类应用程序的设置里关闭数据推送和自动更新等功能,用手动更新控制,在需要查询的时候再手动更新;
    4.关闭手机邮件的自动收发功能;
    5.为手机安装杀毒软件,及时更新病毒库,定期查毒杀毒,为手机做体检和治疗;
    6.下载应用软件要选择官方认可的渠道,从正规应用商店进行下载,不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
    7.不随意打开来历不明的链接,或扫描未知内容的二维码;
    8.应用软件安装或运行申请权限时,对涉及读取短信/彩信、读取通话记录、读取联系人、读取位置信息等隐私数据的要谨慎;
    9.可通过运营商或第三方“流量管家”软件监控流量使用情况,发现异常流量及时处理。


●律师 

明确责任承担“多出”的服务费用

    四川五月花律师事务所李强律师告诉记者,消费者应当为自己真实消费产生的费用埋单,但如果是服务商提供了消费者并没有实际享用的额外服务,这就应该由服务方来承担责任。为明确责任,服务方有义务为消费者提供消费明细清单,以判明是哪一方的责任,再由责任方来承担“多出”的服务费用。 

(据《新华社》、《中国青年网》、《四川新闻网》、《网易》等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