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期】广电3

2015-12-11 

面对儿女,老人 也要学会说“不”

文/本报记者   朱可

    

    “自儿出生时,重担父母身,怕儿冷,怕儿热,时刻挂在心,抱在怀里亲了又亲。盼儿快长大,盼儿早成人,盼儿立志成才后,父母才欢心。三更起,半夜睡,为儿攒金银,自己却舍不得花分文。怕儿受寒贫,恨不得抓把黄土变成金。满头是白发,满脸起皱纹,走路走不稳,迈步两脚沉。为儿女,父母操碎了心。”这是大多数为人父母的一生写照。
    父母对于儿女的爱和付出可以说是发自内心,真真切切毫无保留的。父母在为儿女付出了一辈子后,对于自己的晚年生活却往往没有一个妥善的安排,认为只要子女好,自己怎么都无所谓。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完美的,当老人因岁月而渐渐失去了年轻的光彩时,就更需要去拥抱晚年的幸福。


父母“爱如潮水”,子女“心安理得”

    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子女操碎了心,但有部分为人子女似乎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不仅不知感恩,甚至有时还做出不应该的举动。前不久,一则“儿子嫌挤,男子让60岁母亲蜷缩SUV后备厢”的新闻引发舆论热议。到底是子女不知感恩,还是父母的爱本身就变了味道?
    在一项调查中,有三成多的老人表示,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不知感恩。“比如我们为儿女接送孩子、做饭做家务,他们回来吃现成的,连碗都懒得洗,这点是我最生气的。”王大爷说,开始老伴心疼儿女就由着他们来,后来自己发火了,孩子才开始稍微分担一点家务。“就算你请保姆还要跟人家说声谢谢,为什么到了自己父母那里,就觉得理所当然?”
有超过七成的老人认为,父母多为孩子付出点很正常,或者愿意为了亲情而忍耐这种得不到回报的爱。“只要孩子不是太过分,我们都愿意忍一忍。”朱大妈说,儿子家前段时间买了新床放在大房间,怕有污染对小孩子不利,儿子就跟她提议让她去大房间睡,“我当时一口就答应了,毕竟小孩抵抗力差,大人肯定没问题。”
    步入晚年,老人需懂得合理的取舍,比如一些老人在自已身体不好的状况下,为了帮助儿女,仍坚持承担许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家务,这样不仅在经济上会付出很多,在身心上也可能会被拖跨。老人们应该清楚,不该为带孙辈就沦为义务保姆、助长一些儿孙不良的习惯。关健时刻老人也要学会说“不”。

建议老人要给自己留点“养老钱”

                社会在不断前进发展,生活一天比一天安逸,老人究竟该怎样来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虽然儿女们应该站到老人的角度来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真正搞清楚他们需要什么,但老年人更应该有个适合自己的生活安排。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些实例来看一看老人究竟该怎么取舍,才能让晚年更幸福。               
●家住铁路九村的聂富祥老两口年轻的时候在樟树开了个小店,几十年下来,不仅供独生儿子读完了研究生,而且在儿子成家立业时,还拿出了30多万元为儿子在铁路九村买下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天有不测风云,聂富祥在经过一次中风后,失去了劳动能力,儿子看老人也做不了生意了,正好小孩需要人带,于是便把老两口接到了南昌一起生活。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放宽,儿媳妇又生了第二胎,并打算再买一套房,在一番商量后,老两口将最后剩下的近20万元给儿子付了首付。
随着孙子一天天长大,从农村出来的爷爷、奶奶在教育方式上渐渐与儿媳妇发生了冲突,以致于到了后来,儿媳妇干脆将大一点的孩子送到了外公、外婆家,自己带起了小儿子。无事可干的聂富祥老两口在儿子家无所适从,于是聂富祥的老伴出去做起了钟点工,而失去劳动能力的聂富祥只能坐在家里。为避免和儿媳妇相处尴尬,儿子、老伴不在家时,聂富祥老人只好每天无论刮风下雨,都在小区里呆着,想着这也不是个好办法,聂富祥老伴便想回老家。虽说在农村老两口还有一栋老房子,但由于年龄越来越大,农活做不了,两位老人又没有其它收入,商量来商量去,两位老人最后选择在樟树租一个小房子,老伴出外做点小工,老俩口也好有了个容身之处。
听了这个身边的故事,心里不由得有些感概。姑且不说老人的儿子、儿媳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两位老人这样的处理家事的方式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既然老两口都没有退休工资,那么在儿子买房的问题上,便不能倾囊而出,一点不为自己留有余地,特别是在帮儿子买了一套房后,剩下的20万便应该留下养老。两位老人体谅儿子的心可以理解,但是作为后辈的儿子、儿媳也该有所反省才对。
●麻丘镇的闵圆超,生有两男两女,按照农村习俗,父母的赡养事宜都由儿子负责。上世纪90年代,眼看4个子女都成家立业了,家庭成员之间达成协议,闵圆超归小儿子赡养,老伴则跟着大儿子过。但没过多久,老伴与大儿子闹矛盾了,两个儿子便交换了赡养对象。
这场矛盾之后,日子也没以前舒心了。于是,闵圆超在南昌市找到一份大楼保洁员的工作。1998年大儿媳生了第二胎,老人由于在南昌市打工所以没帮着媳妇带小孩,这件事,后来就成了大儿媳的话柄。
2013年年初,77岁的闵圆超觉得身体大不如前,就回到了大儿子家。10多年下来,老人省吃俭用,也存下了10万元钱。回乡没几个月,老人爽快地把7万元交给了大儿子,想借此缓和关系,让大儿子、大儿媳善待自己一些。另外闵圆超对大儿子一家也很关心,经常给家里买点东西,一家人过得倒也平静。2014年春节,4个子女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闵圆超觉得自己老了,留着钱也没什么用,于是又准备了4个红包,每个5000元,分别给了4个子女。不料大儿媳的脸当时就变了。大儿媳坚持自己的理由是“老人归我们赡养,老人所有的钱当然应该归自家所有。既然给了其他子女钱,那就去跟他们过好了!”这件事从小吵到大吵,从偶尔吵到经常吵,有一天,甚至把床都掀翻了。一时无助的老人只好找到了“老娘舅”闵金权帮忙。
第二天,闵金权和几位家里长辈找到了闵圆超的大儿子家,向他们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指出他们的做法是违法的。“老娘舅”一番话,让大儿子夫妻低下了头,承认了错误。在“老娘舅”的主持下,夫妻俩与老人签订了调解协议:老人继续住在大儿子家,每月由大儿子支付一定的零用钱;以后的医药费由几个孩子共同承担。
●老陈头夫妻俩共生四子,均各自成家立业。老夫妻年迈以后,按春夏秋冬四季,一个儿子家住三个月,数年来相安无事。三年前,因老陈家乡地下含有石灰石,有老板要开碎石厂,遂给了老人14万元的补偿款。老人连夜与老伴商量:“这钱得分出去!”老伴说:“不能乱给,咱俩放着,万一四个孩子不照顾我们,将来还可以维持一下生活。”可陈老头却听不进去,分钱时,一家三万,还剩两万,想想幺儿最小,经济差点,于是就把两万补给幺儿。结果,其他三兄弟的脸就挂下来了,说你给老小五万,你们就跟他过啊,幺儿只得接收。但过了不到一年,老两口就被幺儿撵回老家,原因很简单:“两万只够你俩吃一年,其他的人拿了钱却不管,如果当时把14万都给我,我必侍候双老到死。如今,老两口身无分文,重回起早贪黑过活的状态。
这几个例子提醒老人们,岁数大了,自己一定要留一点“养老钱”。有些晚辈,看到父母手里有钱,就当他们是“宝”,百依百顺,一旦父母身上的“油水”榨干了,就当他们是“外人”,找各种借口嫌弃老人,甚至把老人赶出家门。

老人“自私”也是一种幸福

                 李生智与老伴都已退休近10年,多年来多多少少也存了一点钱,退休后老两口退休金也够用。再说李生智退休后在外做一些事,每月另外还可以赚点钱,10几年下来,两位老人也积下了100多万,加上退休前买下了两套住房,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可谓是无忧。
由于近年来,银行利息减少,老两口将积赞下来的存款支助儿子买了一套房。而老两口闲置的一套老房子也可以拿来出租,如果有重大疾病或其它什么应急需要时,还可以出售,以保自己晚年的生活有所保障。老人不要盲目的将资产随意给予子女,而是通过这种合理安排,掌握了主动权,保证了自己晚年的幸福生活。
                从南昌大学退休的符金花老人,生有三个儿子,在老伴去世后,老人的大儿子为老人添了一个孙女。由于老人非常喜欢这个孙女,所以很想和孙女生活在一起,帮助儿子一起照顾小孙女。但是老人考虑到自己身体状况不是很好,而且还有两个儿子今后也要生养小孩,到时自己是带还是不带?于是老人做出了决定,三个儿子的小孩自己一律不带。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可能让子女有些不理解,但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证明了老人的决定是正确的。
就在符金花老人做出上述决定不久,老人的二儿子生育了小孩后,便想把助养孩子的工作放到奶奶身上,但由于事先老人就声明了不帮任何一位儿子助养孙辈,所以二儿子也不好勉强老人。老人的儿子们后来也纷纷表示,如果当初,她一个人承担起助养的任务,估计老人的身体早跨了。现在符金花老人每天一早一晚可以自由的出去锻炼身体,中午则安静地睡个午觉,10几年下来,身体状况还和当初差不多。老人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基本的估计,做出了合理的取舍,会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的幸福。
                     老人做出取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经济上,要有个明确的价值观。很多人认为年纪大了以后,就会觉得反正自己已经老了,很多地方就不需要钱了,于是就一味的对后辈进行经济上的付出。其实老人要明确自己随着年龄增大,身体状况日复一日不如以前,要有所积蓄,以防后患。
二是在情感上,要控制自己。并不是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可以兼得的,也不是自己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实现,有时该舍去就要舍去。在生活方式或思想上如果和年轻人出现一些冲突时,老人应该争取最想要或者最该要的。
                
■温馨提示:
老人在保证了自己晚年幸福生活的同时,也需注意遗产的合理分配,最好能在生前将各资产分配好,不要忌讳死亡,生前立下遗嘱,可以省去子女许多不便。


经济账,帮助老人合理取舍做参考

                这里为老人算一笔经济账,以便老人在做出取舍时做一个参考。
在老人身体健康不住院的情况下,假设两位老人每月的生活开支为3000元(含一些小病治疗),按60岁退休活到80岁,需要储蓄20年的养老金,为3000元×12个月×25年=90万元。若算上通货膨胀,按每年5%的通胀率计算,20年的养老成本将超过100万元。目前这个标准还只是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如果想让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幸福,花的钱还要更多。在两位老人都有退休金的情况下,可能没有很大的问题,但如果出现一些重大疾病或是变故的话,所支出的数额就要远超过这个数字了。
 安度余生,真要这么多钱吗?以上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算法,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很多,“30年后的事情,我们都无法预测。”一般来说,退休后的月收入能保证退休前月收入的70%就可以。养老金储备的计算没有标准,养老需要多少钱,一方面取决于个人选择的养老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无法预计、选择的意外因素。
“在养老开销上,除了吃穿住行、通讯、交通等基本生活开支,还有疾病医疗,上年纪后的护理费和健康管理支出,比如体检等。这部分开支可能会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其实,很多人的养老储备主要都用在了最后几年——疾病治疗、看护费用等,“现在很多老年人把大量的钱都用在了看病上,而外出旅游、娱乐等提高生活质量的项目占用得很少”。汇丰中国发布的全球退休生活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内地,如果想确保舒适的退休生活。每年平均需要约12万元的收入才能做到。可见光靠储蓄和退休后的基本养老保险,显然是不够的。专家一致建议,除了政府要创造更给力的养老保障体系外,有条件的人还需要通过投资、理财等方式来丰富养老金的来源,且应尽早着手、未雨绸缪,而不是一味的去扶持后辈。反过来说,老人如果能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其实就是对子女最大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