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期】解读

2015-12-11 

行进在探索路上的医养结合体系
让失能老人活得有尊严

  

    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医院无法照顾其生活起居,养老院又缺乏必需的医疗条件,这种情况下,兼具医疗和养老双重功能的医养结合护理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老人们在这里到底生活得怎么样?各地医养结合护理院有何特色?有哪些发展瓶颈?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编者


生病时按下铃,医护人员就来床头
悉心照料老人,减轻家庭负担
    早起做操黄昏散步,吃营养师搭配好的三餐,闲时和老伙伴们一起听听黄梅戏学学剪纸,生病时医护人员能随时来到床头……对于今年72岁的南京市民王大爷和他的老伴儿来说,这样的晚年生活,是他们此前根本没想到过的。
    王大爷夫妇唯一的女儿多年前因病去世。这么多年来他俩寄情于工作,用繁忙忘记难享天伦之乐的痛苦。可退休后,两人体力下降,很多家务开始力不从心,同时越发感到孤独。“我俩都没有亲兄弟姐妹,其他亲戚们要么年纪大了,要么隔得太远生疏了,尽管他们对我俩的现状不放心,却都无能为力。”王大爷告诉记者,去年年底的一天,他陪老伴儿到家门口滨湖社区医院看感冒,无意中路过了一家“泰乐城老年优养全护之家”,经过了解发现是一家医养结合的综合机构,里面管吃管住还管看病,便试着住了一段时间。
    “这里的床位分为护理型和养老型。我们现在身体还可以,就住在养老单元,包了一个房间,价格四五千元一个月。等以后身体不行了,再转到护理单元去。”王大爷说,这家养老机构不错,他已经把自己住的房子租了出去,“投奔到这个‘大家’来。”
    据介绍,这家养老机构能提供养老、医疗、健康护理等各方面的服务,不仅有执业医师、康复师和专业护理员,还与滨湖社区医院以及多家三甲医院实现了双向转诊,护理床位可以走医保报销渠道。从去年8月开业至今,这里已经累计居住及康复出院近600位老人。他们中有附近社区的失能半失能空巢老人——由于家属缺乏专业护理知识,长期在这里生活;有骨折后需要康复的高龄老人,住上三五个月痊愈后便回家了;还有需要提供临终关怀的绝症晚期老人,在这里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到来,高龄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越来越多。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人中,半失能老人占13%,失能老人占6%。对他们来说,医养结合护理院是一个刚需。”江苏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副处长孙才洋认为,医养结合对老人来说,可以从医院昂贵的费用中解脱出来,又有了专业人员护理;对于医院来说,缓解了紧张的床位等医疗资源;对于社会来说,则是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让老人晚年过得有尊严、有质量的养老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介绍,对于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目前各地都有不少符合当地特点的探索,但从总体上看,医养结合护理院仍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应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打通医保渠道,提高支付能力
    “提高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能力,关键是相关部门能自上而下协同推进。”江苏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介绍,医养结合模式中,养老问题涉及民政部门,医疗护理涉及卫生部门,医保进入涉及人社部门,资金支持涉及财政部门,在实践操作中,需要各部门拓宽视野,主动寻找政策接口,提高政策协同力度。
    业内人士指出,医养结合这项系统性工作急需得到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以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服务标准,逐步实现医疗护理资源覆盖所有老人、所有居家养老中心以及所有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
    记者了解到,针对医养结合护理院,卫生部门2011年出台的标准所要求的门槛较高,特别是对医护人员的配比、设备设施等有严格要求,也导致了护理院前期投入较大。一些小型机构难以承受,大中型的也需多年才能收回成本。以泰乐城老年优养全护之家为例,政府给予了划拨土地无偿使用40年以及床位补贴等多方面的支持,但在起步阶段,亏损仍不可避免。
    “一些地方的护理院故意模糊养老和护理的概念,从而套取医保资金。而在个别经济欠发达地区,医保蓄水池中资金有限,再分流到养老机构,容易造成一些问题,也客观上导致一些地方并不积极推动医养结合护理院建设。”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老年事业系主任单奕认为,医保资金是用于看病的,而不是用于养老的。套用医保资金去搞养老,是对医保体系的侵蚀,严重的话会动摇医保体系的根基。长远看,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长期照顾保险体系;现阶段,可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护理类保险,给予其经营税减免,同时给予投保者保费部分免缴个人所得税待遇。
    孙才洋告诉记者,在德国、日本等国家,所有居民从45周岁开始与国家共同缴纳护理保险保费。“就如同基本养老保险账户一样,在未来失能、半失能阶段,承担一部分护理费用。”孙才洋认为,这样既可以减轻医保资金分流隐忧,又能使医养结合护理院获得长期良性发展。
    目前,江苏省在《关于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支持各地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人社、卫计、民政和财政部门要积极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调研,做好与医保政策的有效衔接,发挥医保基金效益,缓解失能老人护理费用支出压力。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徐琴认为,无论国内外,医养结合护理院的定位都较为高端,所住老人一般符合两个条件:失能或半失能;有一定经济实力。因此短期内这一养老方式还无法覆盖所有老人。“在现阶段,我们还可以用别的手段对现有的养老方式做出补充,实现医养结合的效果。”她举例说,目前南京市政府采取社区医院巡回医疗的形式,对失能老人进行造册走访,并给予医院一定的补贴,以较低成本整合最佳资源;或在老年公寓配备全科医生,以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相关链接

江西:打造无围墙养老院

    随着中国内地老年人数量不断攀升,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近年来,民众对“我的晚年,谁来养?”充满担忧,养老话题持续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信息化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指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建立服务平台,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来满足老年客户在安全看护、生活照料、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被人们称为“无围墙的养老院”。
    江西南昌信息化养老中心是中国首批“信息养老”试点之一。2013年6月,在经过两年的筹备、投入800万元人民币打造后,信息化养老平台正式走入江西养老服务市场。
    南昌信息化养老中心位于南昌闹市区的子固路民巷社区内,黄国球是该中心的负责人,从最初的家政服务业到创办信息化养老服务中心,他已在养老行业坚守了20余年。
    “我们接收老年人需求信息,为他们联系家政、医疗等单位提供服务,所以说信息化养老需要社会力量来共同完成。”黄国球向记者介绍说,经过一年多时间,目前该中心已经收集了南昌55万名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并已有数百家企业加盟,“涵盖医疗、家政、墓地、老年用品、旅游等。”
    但超前的养老理念并没有被大多数老年人接受。黄国球无奈地说,“老年人都有勤俭节约的思想,目前的养老方式还是以传统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为主。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信息化养老,我们的服务现在是全公益性质,机构从创办之初就从未摆脱过运营费用短缺的困扰。”
    南昌市社科院社会所副所长戴庆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信息养老在国外发达国家已非常普遍,这种养老模式借助了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延伸了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对中国解决养老问题、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何走出困境,关键在于政府。”戴庆锋说,“政府可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来支持创新型的养老模式,尤其是民政部门应给予一定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其次,对于平台自身而言,或许需要考虑如何将公益性与盈利性结合的问题,比如建立一种政府认可机制,让参与企业适当享受税费方面的优惠;再次,可以考虑将此平台与其他社会公益组织结合。”

(本版据《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