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期】史海

2015-12-11 

《琅琊榜》背后的历史与政治
  ●年代设定


  虽然该剧整合了很多朝代的特色,但基本的时代背景设定在南朝梁,是可以确认的。然而我们又不能简单地将之与历史上的南梁对应起来,而是必须将时间轴向前延伸到永嘉南渡、晋祚东移,向后伸展到整个武夫僭政、宋齐梁陈。南梁的立国,只是这两个多世纪的中原历史中的一环。
  论中国历史上高层政治斗争的残酷血腥,前有春秋、后有晚唐五代,夹在其间的南朝可算是第二个高峰。父子相杀,兄弟相残,叔侄互害,大臣弑君,君诛大臣,衣冠禽兽轮流坐,城头变幻大王旗,在此期间不可胜数。
  这个年代的皇帝是真正的高危职业,不是他自己要做皇帝,也不是别人选他做皇帝,是被一股无形的时势推搡着,不得不如此。
  从这个角度看,仅仅把梁帝看做是梁武帝还是不确切的,他实际上囊括了宋、齐、梁三朝嗜杀暴君的共同特点。
  作为南朝第一帝,宋武帝刘裕本为东晋大将,在他之前,王敦、桓温、桓玄已经先后几次依仗武力发难,或另立中央,或一度成功迫使中央让步。一般认为,刘裕的政治资本,主要是在北伐战争中光复洛阳长安,建立不世战功,然而他们忘记的是,让刘裕开始站上政治制高点的,却是当中央面对桓玄叛乱时,他率先表态勤王所获得的政治正确和政治声誉。
刘宋政权,奠定于其在东晋时期扫平内外敌对势力的基础上,按说是很坚实的。但刘裕仍然对晋宋禅代的合法性缺乏“三个自信”,以至于先杀晋安帝、另立恭帝,后恭帝禅位、废为零陵王后,又派人以棉被将之闷死。相比这种惨烈的政治斗争,开创禅代模式的曹氏父子的做法,在政治文明上简直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宋武帝在位三年就死了。他有七个儿子,长子刘义符(少帝)即位后荒于国政,被三个顾命大臣所杀。次子刘义真被刘义符所杀。三子刘义隆(文帝)登基后,被自己的儿子刘劭所杀,五指俱碎,死状极惨。四子刘义康被他三哥刘义隆赐死。五子刘义恭被他三哥刘义隆的孙子杀害。六子刘义宣被刘义隆的儿子所杀。七子刘义季终日酗酒,得以幸免。
  宋文帝刘义隆被害后,经过一轮厮杀,政权逐渐稳定到他的儿子明帝刘彧手里。明帝大开杀戒,他的同辈兄弟及其子孙诛戮殆尽。偌大一个刘氏家族,传到第三代领导人这里,折腾得快要绝户了。明帝祸害自家兄弟,却忘了自己的性功能障碍和阳痿的老毛病。史书说他:明帝素肥痿,不能御内。看来还不止于阳痿,可能是因为肥胖的缘故,连完成床笫间的基本动作都成了问题。
  那么,如何化解这场接班人危机呢?书上是这么写的:诸王妾有孕者,密取入宫,生子,则闭其母于后房。
  就用这样的偷人方式,刘宋王朝续命到第四代,最终被萧道成的南齐取代。
  综观南朝四代,围绕皇位的斗争最为剧烈者,莫过于刘宋。虽然梁武帝时期,昭明太子去世后,也出现了一时的权力真空,各方势力蠢蠢欲动,但与刘宋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至于夺嫡的戏码,显然嫁接于清代,不过平移类比于南朝,倒也说得过去。
●地域设定
    琅琊榜的琅琊,指的究竟是哪里?
  《琅琊榜》的出品方中前面两位是“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山东影视制作有限公司”。那么,这个琅琊所指的,显然应是今山东省东南沿海一带的古琅琊郡,大体涵盖临沂、青岛、诸城、日照等地。这也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在做琅琊王时的封地。“王与马共天下”的王氏兄弟,也出自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
  这提示给我们另一个角度:只消在宋齐梁陈四朝之中做个简单分类,看看都有谁的统治区域覆盖了古琅琊郡的范围,就基本能断定《琅琊榜》所指涉的具体年代。要知道,在当时,山东半岛是北朝(先是统一的北魏,后裂变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与南朝争夺的焦点,更是搅动当时整个东北亚国际政治格局的核心。
  南朝拿下了山东,就意味着有了进图中原的巨大潜力,而北方域外势力也会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向势力强大的南朝遣使进贡。反过来说,北朝失去了山东,非但内部的统治合法性面临直接挑战,外部少数民族势力也会开始蠢蠢欲动伺机远交近攻、偷袭包抄。
  刘宋军事实力最强,据有整个山东半岛;南梁次之,越过了淮水,基本上以琅琊郡为界形成南北对峙之局;南齐再次,基本以淮水为界;最弱是南陈,北向只能以长江为界,西向则失了川蜀,基本上是三国东吴时的势力范围。
  电视剧第一集中就暗示我们,琅琊阁还是大梁的领土,至少是边境线上靠近己方的区域。否则,我们很难相信当时的五珠亲王誉王殿下,可以轻车简从地去敌国番邦作一番跨境考察。
  据此看,年代设定与地域设定是相符的。
●政治设定
  《琅琊榜》的剧情主线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梁帝是一个准草根皇帝,与林燮、言阙等人共同创业,并在他们的支持下登上帝位。随后开始了一段执政兴国、革旧鼎新的上升期。随着太子祁王政治意识的觉醒,他开始组建自己的一套接班人马。
  祁王提交了一份全面改革的建议案,其中明确提出要废除特务政治、改善民生,并得到了林帅、言侯的鼎力支持。
  保守派头目有两个,一是特务机构负责人夏江、一是军内的谢玉,他们忧虑自己在接下来的机构改革中被削编去职,出于私利暗中结盟,走向政治投机。趁着林帅外访的关键时刻,误导圣听、夸大其词,并在成功动摇了梁帝的改革意志并促其转向维稳压倒一切后,召集在京主要官僚开会,危言耸听地提出大梁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帝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妄言杀七万林家军,换70年稳定。
  很快,惨案发生,林帅含冤去世。祁王被赐死。言侯意志消沉,遁去议事机构当了个闲散的大夫。思想开明温和的纪王爷派人拯救了冤案中的不少落难遗孤。“林帅叛逃”事件发生后,梁帝进行了领导班子的改组,皇三子景宣、皇五子景桓先后入局,主持日常工作,谢玉、夏江也分别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心。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个保守内阁是不大可能有什么长进的。
  13年后,又到了领导人更换的时机。当年旧案的漏网之鱼潜回京城,围绕在皇七子景琰身边,寻求在换届之时翻案。梁帝终其一生,不肯为此案平反。
  最后,在志同道合者的共同努力下,景琰登上帝位,平反冤假错案,开始了与时俱进、迈向政治文明之路。
  梁武帝的执政时间,不仅在南朝四代中是最长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仅次于康熙、乾隆、汉武帝,与万历皇帝一道并列第四。即便我们退而求其次,根据这部虚构的电视剧来查找,至少也超过了13年。而南朝历史上执政时间上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只有宋文帝刘义隆的30年和梁武帝萧衍的48年。
  在政治斗争的狠毒方面,剧中采纳了刘宋一朝的特征,在对经济社会状况的侧面刻画方面,则带有萧衍中后期的显著特征。比如庆国公一案、滨州侵地案等,就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
  世家大族对平民土地的兼并,是自东晋南渡以来一批北方人客居江南后,就始终没能解决的问题。当时采取了放任占田政策,南方地区为安置北方流民而在其聚居地设置的州、郡、县,其名称仍沿用其北方故地的州、郡、县名,所以在名字前加一个“侨”,也就是临时借住、客居于此,以后还是要光复北方、统一中土的。
  可是,这批北方来客、海外侨胞住下可就不走了,这给南方的土地、户籍、社会治安管理当局制造了一个人户分离的治理难题。这就是东晋、南朝一直推行的“土断”政策的由来。也就是通过整理户籍、调整行政区划,使人地、人户相匹配,居民按其实际居住地编户齐民、依法纳税,加强国家对人口和土地的控制。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北方来的大户门阀加进了对江南土地的占夺兼并,将他们的既得利益以改革之名尽速固化下来。
  梁武帝后期政治,失之于宽、失之于惰。《隋书·刑法志》通过秣陵老人之口说他:陛下为法,急于黎庶,缓于权贵,非长久之术。诚能反是,天下幸甚。
  剧中的梁帝也有这种“急于黎庶,缓于权贵”的影子,对皇子们真正的违法大恶姑息纵容,反而时时以一些小小不然之事为意、动辄得咎,确是一把帝王心术的好手。百姓生死、民生艰苦,都不如维护中央和体制的威严来得重要。
  大梁的盛世伟业,就这样断送在他的手上,整个官僚体制迅速朽烂下去。
  靖王登基后,面对内忧外患,为矫治弊政,开始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但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