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期】电影

2015-12-9 

解析去年金马奖的最大赢家——
      陈建斌最初想拍的风格很多种,从影像上、剪接、镜头,人物状态上,可以变换出至少二三十种没问题。最终,他选择了极简的形式,几乎摒弃一切视听效果,在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下任剧情自然发展,人与人心底的情感变换只暗涌却不浮于表面。2014年,金马奖给予《一个勺子》最好的褒奖:陈建斌一人捧得最佳新导演和最佳男主角两座奖杯。  

《一个勺子》
  导演:陈建斌
主演:陈建斌、蒋勤勤、王学兵、金世佳
类型:剧情、喜剧、冒险
上映日期:2015-11-20(中国大陆)
剧情简介:农民拉条子(陈建斌 饰)在镇上遇到一个讨饭的傻子(金世佳 饰),傻子跟着他回了家。拉条子贴了寻人启示,不久有人认领了傻子。紧接着又有自称傻子的家人陆续出现,说拉条子把傻子卖了。麻烦接踵而至,拉条子自知上当受骗却有口难言,他想不明白,好事怎么就成了坏事?他开始以一位农民最淳朴的办法想自证清白。而为了寻找傻子,他成了另一个到处缠着别人的傻子。

剧本:写不出来,就别拍电影了
  像很多新导演一样,陈建斌自己写剧本。《一个勺子》改编自胡学文的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不过光是自己写一个剧本对他来说没有吸引力,之前的1999年他就写了自己第一个剧本,还拍成了电影。
“我看过很多大师的传记采访,概莫能外,讲的都是他们自己先有一个文学形象,把文学形象通过视听语言描述出来,他们的文学修养都非常深厚。”陈建斌说。好多年前陈建斌也试过付钱找人写他讲的故事,但写出来却没法拍。拍这个电影之前陈建斌也希望能找一个人帮写剧本,但陈建斌都不满意,最后他对自己提了一个算是“最低要求”:“如果你连剧本都写不出来,那你就别拍这个电影了。”
之前陈建斌写过很多类型的东西,做过很多尝试。1999年写完第一个剧本,拍了但不满意,因为不是他喜欢的那种类型的电影。因为很早就写出过一个作品,所以写出一个作品对陈建斌来说没有什么诱惑,诱惑是,自己要写出一个满意、有质量的剧本。《奔跑的月光》小说结尾不是电影结尾,但陈建斌读到它,脑子里就自然浮现出如今电影的结尾。


角色:必须融入到真实的状态中
  电影中所有角色的衣服都是从实地那个角色类型身上找到的,然后把衣服买过来,消毒。开拍前,美术派了一个小分队,把戏里的人分成好几类,比如牧羊人、卖瓜子的,每个拍100张,从中选出10个最有意思的。镇子上的戏都是偷拍。导演和金枝子(蒋勤勤 饰演)大街上走过来,背景有人在走,都是把机器埋好以后,拍的时候调度,那个城本来就没什么人,但进了镇子,人却不少,拍摄经常会受到干扰。为了不引起更多人的围观,所有演员得偷偷摸摸,街上的气氛都是真实的。这种拍摄方法特别考验导演。导演给演员的要求是:必须要融入到真实的状态中去。你融入不了,一下就看出来了。
王学兵的“李大头”,基本都是自己设计的,他自己提出:把头发剃了。王学兵每天都熬到很晚,和演李老三的那个胖子一起喝点酒,晚上通宵研究。好多台词都是他们俩研究出来的,比如:“人生就是这样,目光要放长远一点。”

类型:陈建斌也不免俗
  在人人都谈论类型片的今天,陈建斌不免俗,毕竟,类型是他们的必修课。但陈建斌觉得类型不是唯一,没有规律的拍片才更好玩。对陈建斌来说,所有铺垫都是必需的,跟好莱坞大片一样。
把一个波澜不惊的故事,拍得波涛汹涌,这比类型片难多了。因为没用任何视听效果,完全靠剧情本身,简单的人和人之间诞生出的张力,这才是戏剧。陈建斌最后选择这个,是因为时代,是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观影的方式,这种情况下,陈建斌就决定选择这种更直接、简单,更猛烈的方式。

删减:让自己变成真正的导演
      陈建斌的确删减了《一个勺子》,但他发现,这种删减才让他变成真正的导演。陈建斌的经历极好地说明了,拍完电影千万别急着拿到市场上接受检验,等一等,会发现更好。《一个勺子》最初的版本差不多105分钟,今年三月份,片方对陈建斌说,如果删到90多分钟,排片会好排。此前陈建斌因为是自己编、导、主演,带有主观成分,觉得都很好,缺一点都不行,过了半年,再冷静去看发现是可以删减的。    
    在第二次剪辑时,陈建斌才真正变成“导演”。拍的时候有很多长镜头,原来他自己也很欣赏。比如有一场,他和‘勺子’坐在街边,拍了很多条,街上人走来走去,自己在贴寻人启事,当时忽然来了阵大风,那个镜头有三四分钟,很长。还有一个镜头是他们同喝一瓶水,一块吃东西,坐在马路牙子上,共同成为城里人眼里的乡巴佬,或者说是傻瓜。体现的是他们的关系从陌生到熟悉。再看的时候,导演发现有9分半的戏拿掉也不影响表达。改正之后的效果是进一步帮助你诠释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