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期】广电3

2015-12-10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感恩父母:别让等待成为遗憾

  

文/本报编辑部

    2015年5月3日,南昌豫章书院举办了一场庄重的传统汉式成人礼,以盥洗、加冠、加笄、醴礼、三拜、聆训等传统汉式成人礼的礼节一一再现,不少家长现场感动地落泪。对于此次传统成人仪式的举办,该校负责人任伟强直言意义非凡,“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对父母要有一颗感恩孝顺的心,要懂得反哺,要承担起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
    《子游问孝》中写到: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游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孝仅仅是能够赡养父母罢了。但是像猫狗这样的宠物尚且被人们饲养喜爱。如果对待父母没有顺从恭敬的心态,那么用什么来区分孝顺与饲养呢?”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鬓鬓垂暮,果实花黄。在越来越多的人迈入老年行列的同时,关注老人的晚年幸福生活,不仅是做儿女应尽的义务,更是道德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总是在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延续;一个家,一代人,总是在长辈的关爱教导中长大;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孝敬呢?


孝是生活中细枝末节的体现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
    “关手机,陪父母好好吃顿饭”“给妈妈做个面膜”“给爸妈打个电话”“教爸妈用微信”“带爸妈做体检”“出差给爸妈带个小礼物”“走慢一点,等等爸妈”……今年,一组在各种场合提醒孝亲的图片在网上悄然流行,还被赋予“现代二十四孝”。
    父母需要孩子们“常回家看看”,但更喜欢孩子们“常回家干干”,动手洗衣服、做饭和搞卫生等,还可以经常给父母按摩全身,一边按摩,一边拉家常,只要形成了“回家勤动手”的看望父母习惯,那么就是最实用的孝敬了。
    孝,是在父母生日时,对他们说一声“生日快乐”,使父母感到宽慰;
    孝,是在争吵后一句主动的“对不起”;
    孝,是虽身在远方,可还是坚持每天打个电话,向父母报个平安;
    孝,是过节放假时的常回家看看,陪陪父母聊聊天聊聊工作;
    孝,是对父母多多关心多多了解;
    孝,是在父母生病时无微不至的照顾;
    孝,是贴心地为晚归的父母调晚闹钟,为他们热好晚饭;
    孝,是当清晨的第一缕 阳光照射到你房里时,悄悄地为正在熟睡的父母准备好早餐;
    孝,是在平时的待人处事中对人友善,不惹人厌,爱亲人,爱他人,不做伤害别人的事,让父母放心;
    孝,总会在我们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上得以体现。
    猛然间,我想起了毕淑敏的那篇《孝心无价》:“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只是电话那头的一句‘还好吗’但在‘孝’的天平上,他们等值。”
    传统孝文化认为,孝是一种自然生发的亲情。这种亲情植根于血缘关系,生长于父母与子女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尤其是子女“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的婴幼儿时期。同时,在子女的整个青少年阶段,父母都为子女尽心尽力,体现了无私的爱。而子女为父母尽孝,是在成长懂事之后才成为理性自觉的。孝作为一种亲情,蕴含着父母养育未成年子女的责任和子女赡养年老父母的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关系既不是契约关系,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等价交换,而是亲情的自然产物,是一种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承上启下,做好孝文化的“接力棒”

    2015年,9月23日10时许,安陆市巡店派出所民警对一辆SUV进行例行检查,在打开尾箱后,民警吓了一大跳:后排尾箱狭小的空间里,居然蜷蹲着一位老太太。检查民警当即将车上所有人员分离控制询问,老太太也被民警扶到警车上接受询问。询问的结果,大出所有人意料之外。车上的夫妇和年约4岁的男孩儿是老太太刘某的儿子、儿媳和孙子。刘老太太告诉民警,今年刚用养老的积蓄给儿子买了这辆SUV。几天前,儿子一家从江西开车到武汉游玩,自己同车一路照顾孙子。当时孙子在车上犯困,嫌车里太挤不能躺倒睡觉,儿子小刘便让刘老太蹲到尾箱里给孙子腾出后排睡觉。令检查民警唏嘘不已的是,惟恐民警对儿子进行处罚的刘老太不断向民警求情:尾箱里蛮好、蛮舒服,可别为难我儿子。
    老人对民警说的“尾箱里蛮好、蛮舒服,可别为难我的伢”固然充满对儿子的爱,但这份爱不讲尺度、没有原则。爱同善良一样,都是要讲原则的,无原则、无底线的爱是不健康的,长期下去,必酿苦果。重阳之日,我们愿天下儿女能认真思考该如何理解这个“孝”字,同样,也愿天下父母认真思考如何言传身教地把“孝”这个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给下一代。
    常言道:“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其言行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成长和作为。为人子,一定要尊敬父母,爱护好兄弟姐妹,为人父,一定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知道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温暖,通过自己的言行告诉孩子,做人处世,须从行孝开始,方能成为有用之人。只有我们每个人在孝文化的传承中,承上启下,当好接力棒,我们才能感于孝文化的美好,享受孝文化的报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孝于天下

      “昨日进城去,归来泪沾巾;满车站着的多是老年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年轻人是否应该感到惭愧。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年轻人理应承担的道德义务,而一些年轻人却连给老年人让座这样的小事都不愿意去做,让人为之汗颜。我们不是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每个人都上有老;不管现在或者将来,也多数会有小。作为自己“老”“小”的至亲,那些不顾老弱病残、抢占“黄板凳”的个别不文明市民,你是否希望自己的“老”“小”也遭受同样的待遇?  
  在传统孝文化看来,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之爱,有助于培育子女对父母等亲人的爱,进而外推到对其他社会成员以至民族和祖国的爱。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谁相信一个连“亲亲”的德行或情感都没有的人会真心诚意地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呢?因此,传统孝文化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强调人们以“亲亲”和尽孝为起点,培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胸怀和情怀。
现代社会是所谓的“陌生人社会”,传统社会中那种邻里守望相助的局面发生了很大改变。合理借鉴和弘扬传统社会中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大孝”精神,我们就能够处理好自己与家人、社会、民族、国家的关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挺身而出、尽责尽力。
  在传统社会,养老问题基本上是在家庭内部解决的,其中孝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谚语中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就体现了这个特征。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愈益突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12亿,占人口总数的15.5%。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叶,这一数字超过4亿,占总人口数的35%左右。如何养老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养老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化方式解决,敬老院、托老所等社会机构承担了部分养老职能。然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机构养老并非多数老年人的首选。同时,我国机构养老发展时间不长,软硬件设施尚不完善,与社会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因而家庭养老的功能仍然不可替代。促进家庭养老,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孝文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南昌遍开文明花

    南昌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孝敬老人的故事流传至今,在著名的二十四孝中,《恣蚊饱血》讲述的就是晋朝时,南昌人吴猛在蚊虫肆虐的时候,怎样不让亲人遭受蚊虫之害的故事。

              母亲以身作则 让儿女懂得感恩            
                  她,身患癌症仍常年照顾公公直至终老;她,年近六旬,仍照顾着一位七旬中风老大姐;她,还有许多助人为乐的故事。在她身上还有着很多的称号:她先后多次获得全国“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江西省十大孝子”、“南昌市孝亲敬老之星”、“西湖区好儿媳”等多个称号。她就是家住西湖区南浦街道的成水英。
    1963年,当成水英才6岁时,她母亲虽没有正式工作,却用瘦弱的身躯一个人拉扯着兄妹几人和年迈眼瞎婆婆的全部开支。成水英的童年生活真的很苦,可活得很坦然。妈妈总是教育她要牢记吃亏是福,百善孝为先,尊重老人,为人要正直,勤劳善良,不能让人戳脊梁骨。也就是这样贤惠善良的母亲,使成水英从小就懂得感恩,几十年来,成水英牢记母亲的谆谆教诲,一路成长。
成水英婚后30多年,任劳任怨,孝敬年迈的公公,关心丈夫,夫妻俩从未红过脸,打过架。家必有长,户必有尊。随着公公身体越来越差,腿脚不便,加上楼层太高,就再也没有下来过,成水英一如既往端茶送水,洗澡理发,尽心竭力照顾服侍,把公公当作自己的父亲来孝敬和尊重。
2006年,成水英被查出患乳腺癌,但为了让老人开心,成水英忍住自己的病痛,只要有空就陪他聊天听他讲故事,同时削好水果送到老人面前。公公瘫痪床上,她就坚持做到勤洗勤换,几小时就要帮他翻身一次,病重七年身上却从没长褥疮。成水英说,“让老人安享晚年是做儿媳的本份,我既不想让祖祖辈辈留下的传统美德、良好家风在我们这一代丟失,也不想给我们后代的留下遗憾。我的孩子们看到我的真心付出也多有真情流露,他们都说,往后你们老了我们同样会孝顺的。听了孩子们的话,我也感到由衷的欣慰”。
在成水英的言传身教影响下,她的孩子们也主动关爱着身边的老人。有一次,有位80多岁的老太太不慎摔倒在路边呕吐了一地,当时边上都有行人,但都不敢上前,成水英的儿子却二话没说,上前马上把老人扶起来坐好,拿出纸巾帮她擦拭,并尽快与老人亲属联系。成水英夸儿子做得很对,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美德,要世世代代传承发扬光大,要让爱心和孝心象涓涓细流绵绵不断,汇成大的海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恪守孝老传统美德

    南昌市桑海小学教师王先宽,几十年如一日恪守着孝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悉心赡养父母。工作中,他授业解惑,生活中,他以孝为先。随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生活自理日渐困难,王先宽将父母接到身边照顾。2013年,王先宽父亲被诊断出患了胃癌,并于年底撒手人寰。因为父亲离世,母亲大受打击,数度中风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王先宽不嫌脏不嫌臭,日复一日为母亲擦洗身体。由于长期卧床, 母亲生了褥疮,他买来药膏每天给老人清洗上药,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母亲的褥疮最终治好。 王先宽用自己的行动向儿女诉说着“对老人不仅要做到温饱,更要做到尊敬”的人生格言。
王先宽勤勤恳恳、认认真真,主动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教学业绩十分突出。他常常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亲敬老教育,带着他们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辖区不少青壮年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无暇照顾留守家中的老人和孩子,王先宽就默默为他们承担起“常回家看看”的孝子角色,给予老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
孝敬父母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衡量一个人品格高低的试金石,从王先宽的孝行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孝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如今,这种爱的春风正在桑海悄然吹起,许多儿女像王先宽一样正默默奉献孝老、敬老爱心,为老人安度晚年尽自己的一分力量。

    报个平安,以小见大

    现年90岁高龄的任志老人是一位参加了抗日战争的离休老干部,是四世同堂的一家之长。任志老人家住在百花洲路25号,屋里全是任老和老伴儿晁云清大半辈子的照片,处处洋溢着儿孙满堂的幸福。任老说:“现如今的幸福都得益于自己的家训——儿行千里母担忧,天天电话报平安。无论儿孙工作有多忙、事务有多繁杂,每天下班回到家都必须打电话给我们报平安。就是通过这一简要的形式,把一家人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老邻居陈云珍对任老伉俪非常羡慕,“任老和晁阿姨都非常和善、谦虚,天天都笑嘻嘻的,从来没听过他们吵架,家庭幸福美满,儿孙都很孝顺,真是羡煞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