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期】广电2

2015-12-9 

海昏侯墓发掘   诉说千年往事

文/本报记者   朱可

    2011年3月23日,一声“有盗墓贼”的群众举报,拉开了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西汉墓葬考古发掘的序幕,至2015年10月,历时近五年时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取得重大进展。
经过多次组织专家研究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具有独一无二的研究价值,考古发掘采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取得丰硕成果,属于重要发现,价值十分重大。专家认为,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是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重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研究和展示利用价值。


海昏侯墓发现始末

    海昏侯墓被发现,缘起一文物贩子出手一条纯金金龙。金龙在古代只有帝王才能拥有,如果不是赝品,那就意味着这条金龙很可能来自帝王之墓,而且十有八九属于盗墓所得。一些文物商人见此罕物,无人敢接手,遂将情况反映给了南昌市新建县公安局,公安局立即着手进行了调查。得知此消息后,江西省文物考古所立即向国家文物局申请提出对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进行抢救发掘,国家文物局将该墓的考古与保护上升为“国字号”工程,并委派顶尖考古专家以世界遗产的标准进场指导考古发掘。
    另一方面,金龙一出,全国各地的盗墓贼蜂拥至南昌。为了避免古墓遭到洗劫,新建公安局以最快速度抓获了卖金龙的文物贩子和盗墓贼,并进行了突击审讯。审讯得知,金龙出自南昌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一座被当地村民称为“墎墩山”的山包上,是他们偷盗所得。
    其实,在南昌文物市场出现“金龙”之前,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村民就已发现了墎墩山上的盗洞。2011年2月的一天晚上,熊菊生骑摩托车回家,在路过墎墩山时看到五、六个戴帽子的人在山上。熊菊生就用摩托车灯射向他们:“你们在干什么?”“抓兔子。”熊菊生听到的是当地口音,这些人背对着他,并赶他走。此后连续多日,他晚上回家都在这个山上遇到那几个人。
    到了3月份,一天早上,熊菊生正对着墎墩山漱口,不经意抬头一看,发现对面山丘上的黄土突然堆得很高,他联系 了几个村民过去看看,结果发现了一个盗洞,于是立即报警。据熊菊生介绍,当时盗洞口周边有手套、八宝粥罐、塑料瓶等物品,胆大的熊菊生还下到盗洞里面。“这个盗洞有十多米深,洞里闻着有股香味,还看到了大木头。”
海昏侯墓的发现,对当地来说是件大事,村干部也忙乎起来。裘德华是观西村村干部,他告诉记者说,从那时起村干部每天都派一人在墓区值班,主要任务是协助考古人员工作。这一说法当时得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裘宗志的证实。他说,在家门口挖出古墓对全村人来说都很意外,墎墩山曾是他放牛的地方,加上坟墓较多,所以去的人并不多。村民也都很支持考古工作,有的甚至迁移祖坟,有的借房子给考古人员居住。“观西村人多田少,村民普遍不富裕,大家都盼望着早点开发旅游项目,能够带动百姓致富。”裘宗志曾表示。
    海昏侯墓与“南海1号”并列为两个重大考古项目。发掘前,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亲自组织编写了各发掘对象的具体方案,并做出详细预案;针对发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文物保护专家们制定了各类出土文物特别是有机类文物《现场文物应急处理预案》;为确保文物安全和人身安全,专家们还对墓葬现场文物存放、墓葬本体、墓壁加固、主棺吊运等进行了反复论证,创新了一些从未实践过的保护方法,有效保护了文物安全。
  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等10余家单位参与了文物保护方案设计与实施。南昌西汉海昏侯大墓5年的发掘过程中,国家文物局派出了信立祥、张仲立、杜金鹏、王亚蓉、胡东波、吴顺清等国内外考古界名气响当当的专家,来江西长驻工地指导考古发掘。 


发掘进程

    2011年:对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周围方圆5平方公里区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
    2012年-2013年:先后发掘了1座车马坑、3座祔葬墓,解剖了2座园门、门阙及各式墓园建筑基址,发现了墓园的排水和道路系统。
    2014年:开始发掘主墓,完成封土和墓室内填土的发掘。
    2015年:开始进行主墓室的发掘。现在主墓室回廊的发掘、清理、出土文物的提取和保护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已开始发掘主墓室的核心部分——主椁室。(历时近5年时间,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

    中国迄今发现保存最完整西汉列侯墓园

    专家组认为,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发掘所揭示的以西汉海昏侯和侯夫人墓为中心的祠堂、寝、厢房和墓园墙以及道路和排水系统等各类地面建筑基址,规模宏大的侯墓本体,覆斗状封土、甲字形墓穴、回字形椁室以及回廊形藏閤内清晰的功能区划,对于复原西汉列侯葬制和园寝制度价值巨大,在中国的考古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江西省迄今发现出土文物数量最多墓葬

    专家组认为,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是江西省迄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工艺水平最高的墓葬。迄今已出土的1万余件文物,特别是海昏侯墓及其车马坑出土的9千余件文物,形象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等级贵族的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其中,数以千计的竹简和近百版木牍,使多种古代文献2000年后重见天日,是中国简牍发现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也是江西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出土的整套乐器,包括两架编钟、一架编磬、琴、瑟、排箫、笙和众多的伎乐俑,形象再现了西汉列侯的用乐制度;出土的偶车马特别是两辆偶乐车与实用安车、轺车,为西汉列侯的车舆制度作了全新的诠释;大量工艺精湛的错金银、包金、鎏金车马器、乐器和图案精美的漆器,显示出西汉时期手工业高超的工艺水平。


    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唯一真车马陪葬坑

    专家组认为,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车马坑作为侯墓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土了实用高等级马车5辆,马匹20匹,错金银装饰的精美铜车马器3000余件,反映了西汉列侯车舆、出行制度,对于研究、认识西汉列侯等级葬制具有重大价值。在南昌海昏侯墓内发掘出一件青铜豆(食器),清晰刻有“南昌”二字,这是关于“南昌”城的最早、最珍贵实物资料。

   中国目前发现面积最大汉代侯国聚落遗址

   专家组认为,以紫金城为代表的海昏侯国都和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为代表的墓葬区,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是重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是研究西汉侯国历史最独特的大遗址。结合调查勘探和考古资料,基本可以确认紫金城城址为南昌西汉海昏侯国都城,由此弄清了以海昏侯都城、墓园区、贵族和一般墓葬区为代表的汉代侯国的基本布局,具有重大学术意义。根据墓葬、墓园和出土文物的特点,结合文献记载,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与南昌西汉海昏侯国存在很大关联,墓葬主人就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国的某一代海昏侯,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发现,将中国“千文一贯”由宋代推至西汉

   “中国古代‘千文一贯’钱币校量制度的史料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证明这一校量方式最晚起源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组长、知名秦汉考古学    家信立祥说,这一发现将以1000文铜钱为一贯的校量制度向前推了1000余年。
 海昏侯墓葬的主墓坐北朝南,其中远离墓道口的北藏閤最为隐秘。今年3月份,考古工作者在清理北藏閣时发现了预估超10吨重、约200万枚五铢钱堆,再次证明了墓主身份的高贵和显赫。
    “尽管有迹象显示,钱堆曾坍塌过多次,但经测量,最高处仍有1.35米。”考古队员李小斌介绍,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古代钱币。一般墓葬中发现几十枚、几百枚就不错了,这样大规模的并不多见。
    李小斌的任务是发现这堆汉代五铢钱的摆放规律,并尽可能寻找到一串完整的五铢钱,以解答西汉时期“一贯是多少文”的谜题。  用来串连铜钱的麻绳因为年代久远,早已腐朽成黑色的灰痕。考古队员们发现,直接成串取出来是不可能的,但好在绳子两头的单结还可辨认。“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通过绳结确定一串铜钱的起点,再按图索骥地寻找另一端的终点。”李小斌说,但经常找到一半,发现钱串早已坍塌而被迫从头开始;或者被另一串铜钱压住了,只能转而去清理另一串铜钱。
   这样“无用功”的局面一直持续到8月中旬的一天。那一天,李小斌和他的两个助手终于清理出一串两端都有绳结的五铢钱。用纯净水清洗后,他们细数了多遍发现,整整1000枚。随后,他们又陆续找到10串完整的铜钱串。一个重大发现就此诞生。“这是中国首次以考古方式证明唐宋以来以1000文铜钱为一贯的校量制度最早起源于西汉。”信立祥说,初步估算钱堆的铜钱数量在200万枚以上,估计是墓主人死后,皇帝直接颁赐的。
    考古工作者还发现,这批五铢钱分为3类,大致推断为汉武帝时期、昭帝时期和宣帝时期。钱币上“五铢”二字虽然都是小篆体,但字形方面有着明显差异。比如,早期的“五”字中间部位笔画较直,晚期则有弧度;早期“金”字上的正三角空间比较大,晚期则比较小。

“海昏”二字的由来

    据了解,2007年,在南昌市青云谱地区连续发掘出数座古墓,墓中的木简墓砖上相继出现了“海昏”二字。首先,在一座于2007年9月发现的东晋古墓中,发现了一张记载了墓主身份的“名片”,墓主身份被认定为1500多年前神秘“消失”的海昏县骑都尉,这是首次发现能证明海昏古城存在的实物。紧接着在当年12月,一座六朝时期中大型墓室中,“豫章国海昏县”几个字出现在该古墓后室门口的三块墓砖上。一时间,“海昏”成为了南昌市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想要了解海昏国,首先要知道海昏的由来。海,是古代人的误会,认为鄱阳湖是海;昏,是黄昏时日落西边,代表西方。海昏,就是鄱阳湖西岸的意思。那海昏具体在什么位置呢?
    据清朝的《一统志》和《新建县县志》记载,海昏国的原址就在现南昌市新建县昌邑乡游塘村,当地居民仍然称之为“昌邑王城”。王城为方形,地面平坦,面积约2平方公里,原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经过两千年的沧桑变化,昌邑王城的概貌至今依稀可辨,原来的城墙基础还在,城中央高而平坦的土堆应该是王宫的旧址。

“海昏”有望重见天日

    海昏的消逝,让我们回忆起枭阳古城和浔阳古城,这两座古城和海昏古城的命运一样,都悄无声息地被鄱阳湖水吞没。但海昏沉没的时间,却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据记载,一种说法是南朝时期,据《新建县志》载,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海昏沉没,商业南徙,吴城遂正式立镇。但是这些仅有的史料只能是海昏沉没时间的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隋唐时期。根据《水经·赣水注》,北魏时,鄱阳湖的前身已在都昌县西北一带,形成一片开阔的水域。隋炀帝时,湖水南移扩展,到唐代已大致拥有今天鄱阳湖的范围和形态。元、明两代,随着湖区的继续沉降,鄱阳湖逐渐向西南方扩展至进贤县北境的北山,海昏古城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沉入湖底。
    然而,无论专家们说海昏是湮没湖底于南朝时期,还是在鄱阳湖扩张成今日雏形的隋唐,他们大多还是表示清代后期以来,鄱阳湖区由下沉转为上升,导致湖心开始反过来北移,加上湖水面积的萎缩等因素,在百年左右,传说中的海昏古城有望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