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罗希)初秋,在江西吉安泰和县马市镇汪陂村的层层绿意间,一只只洁白的乌鸡在路边的丛林里悠闲地踱步觅食。走进这座掩映在山水之间的村庄,仿佛踏入了一座“没有围墙的乌鸡博物馆”,处处都能感受到乌鸡与村庄、村民生活紧密相连的生动气息。
这里不仅是远离喧嚣的田园秘境,更是有着2000多年养殖历史的“世界珍禽”——泰和乌鸡的发祥地。在汪陂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与乌鸡打交道。据介绍,目前全村养殖的乌鸡均为原种泰和乌鸡,其“丛冠、缨头、蓝耳、胡须、丝毛、五爪、毛脚、乌皮、乌肉、乌骨”十大特征明显,兼具药用、营养与观赏价值,自古便有“白凤仙子”之美誉。
“我们这里养的乌鸡,与其他地方的就是不一样。”泰和丰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勤巧表示,“我们流传着一句话,‘不饮武山水,不叫泰和鸡’,我们本地的水土富含矿物质,养出来的鸡不仅肉质细嫩,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他表示,公司采取科学放养与绿色养殖相结合的方式,鸡苗前6个月在室内养殖并严格防疫,6个月后放归山林,日常以稻谷、南瓜、菜叶等天然食料为主,保证了乌鸡的品质与风味。
据刘勤巧介绍,该公司带动周边几十户农户共同养殖,通过技术指导、山林租赁、合作养殖等多种方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从饮食配比到养殖密度,我们都会进行对比试验,确保鸡的营养和活动空间充足,肉质和健康状态才会好。”正是这份“慢工出细活”的坚持,让泰和乌鸡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与消费者的口碑。
为推动泰和乌鸡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汪陂村推行“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养殖户)”的模式,由企业提供技术和饲料,农户负责养殖,一条稳定的增收路径逐渐铺展开来。按每户年养殖200羽乌鸡测算,户均创收3.8万元。如今,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村里已建成林下养殖区5万多平方米,年出栏乌鸡超过30万羽。
在汪陂村,乌鸡不仅是一项养殖产业,更是一张文化名片。2021年起,马市镇党委、政府围绕“组织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以乌鸡原产地文化和特色产业为依托,将汪陂村打造成集乌鸡养殖、文化展示、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村落。村庄在建设中保持原有自然风貌,同时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将乌鸡元素融入村容村貌,让“白凤仙子”的风采在山水之间自然呈现。
小乌鸡“孵”出大产业。汪陂村的发展故事,只是泰和县发展乌鸡产业的一则生动缩影。在泰和乌鸡文化展示中心,当地通过LED屏、展板、实物等多种形式,系统展示了泰和乌鸡的前世今生、发展历程、科研成就、产品开发与品牌荣誉,该展示中心成为游客了解泰和乌鸡历史与产业全貌的重要窗口。
目前,泰和乌鸡产品已开发出熟食制品、酒类、保健品、调味品、药品等多个品种,销售网络遍及北上广及部分海外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泰和县建有保护区1个、国家级保种场1家、一级扩繁场3家,泰和乌鸡规模养殖企业71家,泰和乌鸡加工企业20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产品达8个系列140多个品种,产值达71.6亿元。
从山林间的生态养殖,到科技小院里的文化展示;从龙头企业带动下的标准化生产,到农旅融合催生的新业态,泰和乌鸡走出了一条从原产地走向世界、从传统养殖迈向全产业链的振兴之路。在这片绿色生态的土地上,“白凤仙子”振翅“高飞”,不仅带来了产业的繁荣,更托起了村民的幸福生活,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