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特稿|从抗战烽火到航空报国——“教练机摇篮”见证中国航空工业崛起

【原标题】从抗战烽火到航空报国 ——“教练机摇篮”见证中国航空工业崛起


文/本报记者 李劲峰 范帆


9月3日将举行盛大阅兵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次阅兵式上,空中梯队有哪些飞机亮相备受期待。10年前的阅兵式上,7架初教-6飞机作为护旗编队飞过天安门广场的场景,令不少资深军迷依旧津津乐道。


初教-6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教练机,服役已经超过60年,几乎所有现役航天员和飞行员的“飞天第一步”都由它而始。研制这款“功勋机”的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洪都公司),此后陆续研制出多款中级、高级教练机,因此被称为“中国教练机的摇篮”。


从抗日战争硝烟中起步,南昌这座英雄城中的一代代航空人,矢志航空报国,陆续研制出一批功勋机型,为国内多数航空工业基地培养输送大批人才,在研制国产大飞机中承担重任,成为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光辉历程的生动缩影。


硝烟之中艰难起步


走进江西师范大学青山湖校区,一些古朴建筑上标着“1935”的数字。一旁的碑文上介绍了这些建筑90年前的用途:学校大礼堂是飞机组装车间,正方形的美术楼曾是飞机修理厂,连校园主干道在抗战初期都是供飞机起降的跑道。


“很多人不知道,这座郁郁葱葱的大学校园,曾承载着一代人‘航空救国’的梦想。”曾担任江西师范大学青山湖校区管理办公室主任的张建介绍,这里也是中国航空事业发源地之一。


1935年,中国和意大利签订合同合资建设中意飞机制造厂,厂区选址就位于江西师范大学青山湖校区及周边。中意飞机制造厂由意大利四家航空公司帮助建设,建有8座主厂房,飞机总装备厂房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有60名意大利技术人员进驻。意大利工程师当时评价称,中意飞机制造厂在设备和规模上名列远东第一。


20世纪50年代初,在废墟上建起的洪都机械厂全貌。(受访者供图)


我国航空教育家、西北工业大学原校长季文美曾参与中意飞机制造厂建设和生产。他曾撰文回忆称,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咄咄逼人,选址南昌的中意飞机制造厂于1937年春建成投产。“1937年夏,由清华大学和美国合作建设的风洞已在南昌基本建成,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风洞之一,比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还大50%。”季文美写道,可见抗战爆发前,南昌已是中国航空事业发展重心。


飞机能造能修,航空研究开始起步,而飞行员培养成为另外一个难题。


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1937年初到中国后,很快前往南昌指导战斗机的作战训练。在回忆录里,他记录下了当时令他诧异的见闻:这些本应做好战斗准备的驾驶员在做基础飞行训练时,竟然在空中打着转,最后坠机身亡。


据记载,当时南昌航空基地虽有200多架飞机,但能上天的飞行员才20多人。大战在即,陈纳德陆续招募部分美国飞行员,训练中国飞行员组成轰炸机大队。


淞沪会战后,南昌成为抗击日军航空力量的前沿作战基地。尤其是苏联援华航空队首批轰炸机在1937年底进驻南昌后,很快派遣9架轰炸机袭击上海,击沉了日军一艘大型巡洋舰和两艘运输船。两个月后,苏联援华的第二批40架战斗机进驻南昌,进一步壮大了反法西斯航空力量。


在反复拉锯的南昌空战中,中苏飞行员接连击毙日军王牌飞行员潮田良平、南乡茂章。长空之中,中苏飞行员并肩作战,用热血和生命凝铸了深厚友谊。


“南昌空战中,在苏联、美国的支援下,中国空军飞行员英勇出击,迟滞了日军进攻势头,有力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南昌市史志办公室党史编研科科长谢竟说,这种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无畏的牺牲精神,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但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日军轰炸和意大利技术人员撤离,刚建起不久的中意飞机制造厂就被迫搬迁,上千名员工和家属昼夜拆卸设备运往重庆,最终选址一处天然大溶洞内继续生产,并改名为“第二飞机制造厂”。


溶洞里的飞机制造厂,克服重重困难继续生产教练机、运输机,有力支援对日空战,直至抗战胜利后回迁南昌。曾在第二飞机制造厂担任技术员的颜振汉在回忆文章中感言:“这里虽然条件艰苦,但培训了一批航空工业员工,许多人成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骨干力量。”


航空报国一脉相传


一架灰白涂装的L15“猎鹰”教练机在鄱阳湖上空盘旋、翻滚、爬升,在蓝天绿水间展现轻盈身姿与强劲动力的视频,近期吸引众多军迷关注和点赞。


由洪都公司自主研制的L15高级教练机,目前已出口多个国家,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一张亮丽名片。近年来,洪都公司研制各种型号飞机的历程,也是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缩影。


从重庆迁回南昌的“第二飞机制造厂”,在解放战争中随着国民党溃败迁往台湾。在遗留下来的30余台机床、4万平方米破损厂房基础上,于1951年组建起国营洪都机械厂。


筚路蓝缕,百废待兴。从修理缴获的国民党飞机、朝鲜战场上战损的苏联飞机开始,到研究志愿军打下的美国飞机,再加上苏联援助的飞机图纸,洪都公司逐渐由修理飞机转向整机试造。


1954年7月3日,一架使用活塞式发动机的教练机在南昌滑行、腾空、昂首冲向云霄,这是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首次翱翔蓝天。从生产到试飞仅用时133天,比国家“一五计划”原定计划提前14个月实现首飞。毛泽东主席签署嘉勉信,指出“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L15“猎鹰”教练机(受访者供图)


“初教-5研制时,母亲在车间当装配工人,怀着我在车间中爬上爬下,首飞后一个月我才出生。”洪都公司原党委副书记熊敏说,母亲常对他讲,那时虽然条件特别艰苦,飞机总装车间都是由废弃机棚改建的,但大家都攒着一股劲:尽快把新中国第一架飞机造出来、飞起来。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制造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开始,这股航空报国的精气神,支撑起洪都公司作为新中国航空工业代表,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修理仿制到自主创新:研制出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初级教练机初教-6,累计生产交付3000多架,为我国培养数以万计的飞行员;研制我国首款强击机强-5,成功投掷我国首枚实用氢弹,还成为我国首款能够出口的作战飞机;和巴基斯坦合作研制K8教练机,开创了中国航空研制引进外资的先河。


上世纪70年代进入洪都公司的熊敏,先后在车间当铣工,为强-5强击机制作紧固件等零件;K8成功首飞时,他在现场协调安排拍摄影像,对外发布成功首飞消息;L15“猎鹰”首飞时,他担任首飞现场应急处置总指挥。熊敏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困难时期,洪都公司当时发工资得靠生产摩托车的收入,“在航空报国精神激励下,员工们和企业一同克服困难,走出低谷,不断攀高”。


如今,洪都公司飞机总装厂内,一架架L15教练机在脉动生产线上张开双翼、装配调试。这款飞机2006年3月13日顺利首飞,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研发、制造高级教练机的国家之一,南昌也被誉为“中国教练机的摇篮”。


“如果飞行员飞初教-6是读本科,飞教-8是读硕士,飞L15‘猎鹰’就是读博,甚至可以硕博连读,缩短训练周期让飞行员能够直接飞第五代战斗机。”L15教练机总设计师张弘如此描述。


与普通战斗机相比,高级教练机设计要求使用寿命长,机动载荷大。L15采用电传飞控系统,飞行员能在实战训练状态下降低心理负担,敢于大胆飞出极限动作。从首飞到现在,L15通过加装雷达、电子战、数据链等设备,已经完全脱胎换骨。


张弘的办公桌上,摆放着洪都公司生产研制的十余款飞机模型。“回首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空战中需要抱着必死决心迎敌,除了飞机装备落后外,更在于飞行员缺乏足够训练。”张弘说,我们现在设计教练机,就是要培养出更多优秀飞行员,使他们在极限状态中依旧能够充分施展所学技能。


蓄势腾飞面向未来


7月初,来自全国各所航空院校的27名毕业生,陆续入职江西中发天信航空发动机公司,成为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制的新生力量。位于南昌航空城的江西中发天信,主要研制生产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等产品。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我们2018年选择落户南昌,就是看中这里有主机厂、产业链。”江西中发天信副总经理汪东文介绍。


南昌航空城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依托洪都公司的辐射带动作用,南昌成为国内唯一集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发、中国商飞三大航空央企,具备军民整机、航空发动机、大飞机部件生产能力的航空产业园区。2024年,南昌航空产业实现营业总收入超过900亿元,形成以央企龙头为引领,本土企业为支撑,覆盖制造、科研、配套、运营等领域的航空产业体系。


如今国产大飞机领域,C919的前机身和中后机身两大机体结构部件都在南昌生产,约占机体的25%;大批C909飞机的试飞和交付在位于南昌的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完成;C929复材机身段集成化生产项目落地,其机身和机翼设计都是由位于南昌的研发机构承担。


能在草地砂石等简易铺装的400米跑道上起降,9座空间有效载重达到1.5吨,有效填补国内3吨起飞重量的涡桨飞机市场空白,原型机研制正在适航取证阶段就收到了60多架意向订单……研制这款单发涡桨飞机的江西探索者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在国内多地反复考察,最终选择将生产装配基地落户南昌航空城。公司总经理段鹤介绍,“3月份进驻,5月份就拿到1000平方米生产厂房钥匙,我们有信心尽快完成适航取证,加快新机型进入市场步伐”。


南昌航空城管委会副主任邱垚说,目前航空城围绕洪都公司和中国商飞配套产业链,集聚整机、零部件、复合材料以及研发等全产业链企业76家。除了做好教练机和大飞机的研发生产配套外,还将聚焦低空经济产业,在通用航空和无人机等细分赛道重点发力,使南昌航空城在更多领域都能“飞起来”。


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创办的无人机企业,能创造哪些想象空间?在大学期间热衷玩无人机的杨宇川,毕业后成立江西空中未来科技创新有限公司。企业不仅创造了同时操控5000多架无人机表演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还研发出消防灭火、室内巡检等多类型无人机,去年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5年内年产值超过3.5亿元。”杨宇川说,企业制造无人机的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60%,南昌发展低空产业优势突出,公司抢占市场的信心和底气十足。


“南昌航空产业底蕴深厚,未来可期。”江西航空研究院副院长余斌等业内人士表示,依托现有军民整机设计研发体系,补齐航空系统配套短板,发力低空产业经济,加快融入长三角大飞机产业集群,南昌航空产业必将飞得更高、更远。


刊于《参考消息》2025年8月21日第7版